请分享一个您成功管理了用户预期并因此获得正面口碑的案例。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你是否能在算法能力≠用户魔法的前提下,提前把“AI 做不到”说清楚;
- 你是否能把技术语言翻译成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并给出可量化的体验承诺;
- 当上线效果与承诺出现偏差时,你用什么机制把口碑“拉回来”,甚至转化为信任增量。
案例必须体现“事前-事中-事后”完整闭环,且结果要用用户原话或公开评分提升来佐证。
知识点
- 预期管理三段论:①技术边界显性化→②价值指标故事化→③迭代节奏透明化。
- AI 产品特有踩坑点:召回≠精准、离线指标≠在线体感、冷启动数据偏态。
- 国内用户敏感点:个人信息合规、结果可解释、失败案例能否“赔得起”。
- 口碑逆转工具:灰度公告、分层补偿、专家直播答疑、用户共创数据计划。
- 数据闭环反哺:把负面 case 自动回流标注池,两周内给出“问题-修复-验证”报告,让用户看到“我的吐槽被算法学会了”。
答案
案例背景:22 年 Q2 我负责上市券商 APP 的智能“一键赎回”功能,模型根据用户持仓与市场流动性预测赎回到账时间(T+0~T+3)。
事前:上线前 20 天,我拉着算法团队把 95% 置信区间从“±0.7 天”翻译成用户语言——“80% 订单可提前 1 天到账,剩余 20% 最多延迟 1 天”,并在灰度公告里用红色字体注明“市场极端波动除外”。同时把“不可控因子”做成折叠页:节假日、基金大额赎回、央行支付系统维护,用 3 个历史实例告诉用户这不是“甩锅”。
事中:灰度 5% 阶段,发现债券型基金因流动性数据缺失,延迟率 35%,远超承诺。我当天 18:00 发出“延迟补偿”方案:凡延迟超 1 天,平台补贴年化 3% 的现金券,可抵扣基金申购费。补贴规则写进弹窗,用户点“已知”才能继续交易。
事后:两周内把 1.2 万条负样本回流标注,新增 7 个流动性特征,模型 MAE 从 0.71 降到 0.43。我邀请 20 位吐槽最凶的用户进“赎回体验官”群,直播展示新模型效果,并把他们的 ID 写进鸣谢页。最终:
- 小米应用商店该版本评分从 2.9 拉回 4.6,新增评论关键词“靠谱”“赔得起”;
- 客服投诉量下降 62%,NPS 提升 18 点;
- 功能上线 3 个月,赎回交易量提升 2.4 倍,零额外获客成本。
这段经历让我固化了一套“AI 预期管理 SOP”,后续复制到智能选股、AI 小蜜等模块,均实现 0 重大舆情。
拓展思考
- 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把“补偿预算”前置到 PRD 的 ROI 测算里,而不是事后申请,这样财务可以提前预留,避免灰度期垫资。
- 对于 B 端金融客户,补偿方案需区分“机构”与“散户”,机构更在意 SLA 罚金,散户更在意体验券,预期管理话术要分层。
- 未来可引入“用户自选置信区间”模式:保守用户选 99% 区间,激进用户选 80% 区间,系统给出对应补偿系数,把预期管理做成产品差异化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