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营销宣传中避免夸大AI能力,同时保持产品的吸引力?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你对国内监管红线(《广告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生成式AI管理办法》)是否敏感;
- 能否把“算法指标”翻译成“用户可感知、可验证的价值”,而不是用“万能”“颠覆”这类极限词;
- 是否掌握“技术可信+情感共鸣”双轮驱动的文案方法,既守住合规底线,又让市场愿意买单。
回答要体现“产品经理”视角:先定“可宣传边界”,再设计“价值叙事”,最后给出“证据链”闭环。
知识点
-
合规底线
- 禁用词库:最、唯一、100%、完全替代、零误差、超越人类、觉醒、理解人类情感等。
- 备案与标识:生成式AI须做“算法备案”,广告素材需标注“AI生成”及“实际效果因人而异”。
- 可验证性:宣称的准确率、召回率、ROI 必须能在同等数据分布下复现,并留档第三方测试报告。
-
价值叙事三层模型
场景痛点 → 技术能力 → 用户结果
用“可量化场景指标”替代“技术自嗨”,例如:
“以前人工审核1张图需8秒,现在系统优先推荐高风险样本,审核员只需2秒,效率提升4倍”——只讲效率,不讲AI“看懂”图像。 -
证据链设计
- 数据证据:公开测试集、客户AB实验、权威报告编号。
- 案例证据:客户实名授权、使用前后对比、可拨打的回访电话。
- 体验证据:上线“免费试用+实时Demo”,让用户自己输入数据,降低“吹牛”感知。
-
吸引力保留技巧
- 场景故事化:用“冲突—行动—结果”结构,把技术参数藏在故事背后。
- 损失厌恶:强调“不采用AI带来的机会成本”,而非“AI无所不能”。
- 可信代言:找行业KOL/协会背书,而非创始人自说自话。
- 灰度发布:先让种子客户“匿名”体验,收集正向反馈后再对外传播,降低过度承诺风险。
答案
“我会把宣传拆成三步:划边界、做翻译、给证据。
第一步,拉上法务、品牌、算法团队,用‘负面清单’方式把禁用词、极限场景一次清完,形成《AI产品对外话术白皮书》,版本号跟产品版本同步迭代,确保任何新功能上线前话术先过审。
第二步,把算法指标转成‘用户可感知收益’。例如,我们OCR模型在身份证字段召回99.2%,对外只说‘10张身份证9张可一次识别通过,剩余1张系统会提示人工复核,整体录入时间从平均3分钟降到18秒’,既给出量化结果,也诚实告知边界。
第三步,搭建证据链:所有对外数据必须来自最近90天内、客户授权、可复现实验;官网同步公开测试入口,任何人可上传图片在线体验;每月发布‘可信AI月报’,把新增badcase、优化进度同步给市场,让‘透明’成为吸引力的一部分。
通过‘边界+翻译+证据’,我们既满足《广告法》第八条‘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又用真实场景和真实数字保持产品吸引力,实现合规与增长双赢。”
拓展思考
-
如果竞品开始用“擦边球”话术抢占声量,如何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快速反击?
可提前准备“对比实验视频”:用同一份测试集,把对方公开宣传语对应的指标现场跑一遍,用第三方公证处出具编号报告,再以“实测直播”形式发布,既打击对手夸大,又强化自身可信标签。 -
当生成式AI输出结果具有随机性,如何设计“用户预期管理”?
采用“置信度可视化+二次确认”策略:在结果页同步展示“模型置信度条+人工复核入口”,并在宣传文案中明确“AI辅助,人类决策”,把吸引力锚定在“节省80%初稿时间”而非“一键成稿”。 -
未来监管进一步细化到“垂直行业”(医疗、金融、教育)时,产品经理如何提前布局?
建立“行业合规雷达”:把各垂直主管部门的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清单拆解成Feature Tag,与产品Backlog挂钩,每季度做一次“合规预评审”,让宣传话术、功能开关、数据权限都能随政策热更新,降低“上线即下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