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业务目标是否适合用AI技术解决,而不是通过规则或流程优化?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你能否把“业务目标”拆成可量化的输入-输出对,并识别其中是否存在“高维、非线性、不确定”特征;
- 你能否用“规则/流程优化”做基线,证明AI带来的增量价值大于其额外成本(数据、算力、合规、维护);
- 你能否给出可落地的决策框架,而不是拍脑袋“AI万能”或“AI烧钱”。
在国内真实场景里,还要考虑数据可得性、合规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跨境、算法备案)、甲方采购习惯“先看ROI再看PPT”。
知识点
- 可模型化四要素:明确输入X、明确输出Y、可标注样本、可接受误差边界。
- 规则基线三问:①是否可用“if-else+专家知识”覆盖95%场景;②规则迭代周期是否<2周;③规则维护人力是否<1 FTE。若答案都是“是”,优先规则。
- AI增益公式:Δ价值 =(AI指标 – 规则指标)× 业务杠杆系数 – 额外总成本(数据+算力+合规+维护)。Δ价值≥0才可立项。
- 数据闭环可行性:数据源是否在企业内可控、是否涉及用户敏感字段、能否获得用户“单独同意”、能否在30天内完成冷启动标注。
- 合规与备案:生成式、推荐类、人脸识别等场景需做“算法备案”“安全评估”“深度合成标识”,周期2-6个月,成本需提前算进项目预算。
- 上线后迭代成本:模型漂移监控、bad case回收、标注团队持续投入,国内通常按“每千条bad case成本=300–500元”估算。
答案
我用的判断框架是“4+3+1”模型,全程量化,方便向管理层拍桌子要资源,也方便向研发解释为啥不直接用规则。
第一步:4个可模型化要素
① 输入X能否数字化:例如客服场景,用户语音转文本后≥95%准确率,且能拿到历史对话日志;
② 输出Y能否数字化:例如“用户是否需转人工”,可打0/1标签;
③ 样本量是否够冷启动:按经验,文本分类≥5000条、实体抽取≥10000条、图像检测≥2000张才能训出可用baseline;
④ 误差能否被业务接受:客服转人工率允许±2%浮动,超过就触发兜底流程。
第二步:3条规则基线对比
① 用现有IVR或关键词规则跑一周,得出转人工率基线;
② 评估规则覆盖场景是否>95%,若已覆盖,则ROI天花板太低;
③ 计算规则维护人力:目前4人/年,成本80万,若AI方案节省<80万,优先优化规则。
第三步:1次合规与成本测算
把数据标注、GPU租赁、算法备案、bad case回收、 drift监控全部折算成三年TCO,再用Δ价值公式计算。若Δ价值≥0且回收期≤12个月,立项AI;否则退回流程优化。
案例:我曾负责“货运车货匹配”智能定价。规则定价误差率18%,年损失运费3.2亿;AI模型误差率8%,年节省1.6亿,三年TCO 2200万,Δ价值>1.3亿,回收期2个月,因此走AI路线。反之,在“内部费用报销单据审核”场景,规则+OCR模板即可覆盖97% case,AI仅降1%误差,年节省不足30万,成本却增加200万,直接砍掉AI方案。
拓展思考
- 灰度策略:当规则与AI差距在5%以内,可采用“规则先行+AI兜底”双通道,先上线拿数据,再逐步切换,降低一次性投入风险。
- 数据资产复用:判断时不仅看单点ROI,还要评估模型是否可迁移到集团内其他事业部,摊薄成本。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常把“通用语义理解”做成中台,一次性投入,多业务线分摊。
- 政策窗口:生成式AI备案细则仍在更新,若业务目标涉及“文本/图片/视频生成”,需把“政策不确定”当成风险项,折现率提高5–8%,避免“技术能跑、牌照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