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业务方提出'提升用户活跃度'时,作为AI产品经理,您会如何拆解并定义具体的AI解决方案?

解读

  1. 业务诉求模糊:仅给出“提升用户活跃度”,未说明活跃度的口径(DAU、MAU、人均时长、次日留存、互动深度等),也未给出可量化的目标值与优先级。
  2. 需识别“AI 可解”场景:并非所有活跃手段都需 AI,先排除运营活动、渠道投放、补贴等非 AI 手段,聚焦“数据驱动+算法增益”才能发力的环节。
  3. 必须对齐北极星指标:国内主流 App 通常以“DAU”或“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作为北极星指标,但不同垂类差异大(电商看回访下单率、内容社区看发布/互动率)。
  4. 合规与伦理红线:国内《个人信息保护法》《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要求“显著告知+一键关闭+无歧视”,任何算法策略必须可解释、可干预、可下线。
  5. 资源约束:数据标注预算、GPU 算力、推理延迟、端侧功耗、AB 实验流量、研发排期均需提前评估,避免“算法完美、上线即崩”。

知识点

  1. 活跃度拆解公式:
    DAU = 新增激活 × 次留 × 七留 × 三十留 × 老客回访率
    人均时长 = 人均启动次数 × 单次时长
    任一因子下降都会导致活跃度下跌,AI 需定位最短板。

  2. 因果链 vs 相关链:活跃下降可能是内容供给不足、推荐不准、push 疲劳、竞品补贴、节假日效应;需用因果推断(双重差分、断点回归)排除伪相关。

  3. AI 增益三板斧:
    a. 召回增益:多路召回(I2I、U2I、U2U2I、冷启动向量)+ 知识图谱+多模态语义。
    b. 排序增益:多目标学习(CTR、完播、点赞、关注、留存、负向信号)+ 长短期兴趣分离+ 强化学习。
    c. 触达增益:智能 push(发送时机、文案、素材、频次)+ 桌面 widget 预测 + 场景化重入(耳机插入→音频推荐)。

  4. 数据闭环:埋点→样本→特征→模型→线上推理→效果回收→样本,必须 24h 内完成,否则模型“追不上用户兴趣漂移”。

  5. 评估体系:离线 AUC、GAUC、Recall@K;在线 AB 实验核心指标(DAU、时长、留存、负向指标:卸载、投诉、举报);必须预留 5% 空白桶做安全垫。

  6. 合规设计:

    • 用户画像开关:关闭后降级到热门/编辑精选,不得拒绝服务。
    • 显著标识“算法推荐”字样,提供“一键重置兴趣标签”。
    • 未成年人、老年人、外卖骑手等特殊群体需单独策略,避免“信息茧房/价格歧视”处罚。
  7. 算力成本:粗排向量检索 10ms 内返回,精排模型 <30ms,GPU 显存占用 <6G,否则需蒸馏/量化;国内云厂商 A10 卡按小时计费,需做 ROI 测算。

答案

【30 秒电梯稿】
“我会把‘提升用户活跃度’拆成‘召回-排序-触达’三步,先通过 3 天数据探查找到最短板,再用多目标推荐+智能 push 组合策略,目标 4 周内把 DAU 提升 8%,人均时长提升 6%,同时保持负向投诉率 <0.1%。”

【详细 5 步法】
Step1 指标对焦(Day1-2)

  • 与业务、BI、财务三方拉齐:北极星指标 = DAU,辅助指标 = 人均时长、次日留存、负向投诉率。
  • 给出基线:近 30 天 DAU 均值 520 万,目标 4 周后达到 562 万(+8%)。
  • 划定边界:不动补贴预算、不动新客渠道,仅通过算法+产品迭代完成。

Step2 数据探查 & 因果定位(Day3-5)

  • 拆分人群:新客、活跃老客、沉默预警(7 天未启)、流失召回(30 天未启)。
  • 发现沉默预警人群占 DAU 跌幅 62%,且 80% 沉默前有“连续 3 天 push 点击为 0”行为。
  • 用双重差分验证:push 文案疲劳导致次日留存下降 4.3%,p<0.01,可确定为因果。

Step3 AI 策略设计(Day6-10)

  1. 召回侧:

    • 新增“沉默兴趣复活”召回路:利用 90 天前交互行为+协同过滤,产出 500 候选池。
    • 冷启动内容冷启:对新发布 2h 内 item,用多模态 CLIP 向量打标,优先探索沉默用户。
  2. 排序侧:

    • 多目标 MMoE:主任务 DAU 增益(留存 proxy 标签),辅助任务负向反馈(点踩、举报)。
    • 长短期兴趣分离:Transformer 建模 14 天长期,DIN 建模实时 30min 短期。
  3. 触达侧:

    • 智能 push 模型:XGBoost 预测“发送时机”+GPT-2 微调生成 3 条文案+bandit 实时选优。
    • 频次控制:沉默预警用户 48 小时内最多 1 条,且避开 22:30-7:30 睡眠时段。

Step4 数据与算力方案

  • 样本:近 90 天 50 亿条曝光-点击-留存样本,负采样 1:10;用 Hive 小时级导出至 Kafka。
  • 特征:用户侧 400 维、item 侧 300 维、上下文 100 维;做差分隐私脱敏,经纬度网格化到 1km×1km。
  • 模型:TensorFlow 2.11,A100 训练 6 小时,蒸馏到 6 层 Bert 小模型,推理延迟 18ms,GPU 显存 4.8G。
  • 标注:无需额外人工标注,利用已有埋点回流自动打标,节省 0 元预算。

Step5 上线与迭代(Day11-28)

  • AB 实验:实验组 40%、对照组 55%、空白桶 5%,运行 21 天。
  • 结果:DAU +8.4%,人均时长 +6.7%,沉默用户召回率 +12%,push 投诉率 0.08%(↓0.03pp)。
  • 迭代:负向率虽下降,但发现 46 岁以上人群 push 点击率低于均值 30%,下一版加入年龄分层 bandit,继续优化。
  • 合规复盘:已提供“个性化推荐关闭”入口,关闭人群仍享编辑精选,无用户投诉“强制算法”问题。

拓展思考

  1. 如果业务方下一句话是“预算砍半,但目标不变”,如何再拆解?

    • 砍掉 GPU 训练,改用 CPU 分布式 LightGBM 做特征工程+模型,推理延迟 25ms 仍可接受;
    • 复用已有向量库,不做增量 CLIP 训练,只离线周更;
    • 把 push 文案生成从 GPT-2 微调降级到规则模板+实时替换关键词,节省 90% 算力。
  2. 若竞品同期砸 1 亿补贴拉活,算法增益被“补贴噪声”淹没,如何证明价值?

    • 采用“双重差分+工具变量”:选取竞品未覆盖的三四线城市作为对照组,验证实验组 DAU 涨幅仍高于对照组 3.2%,排除补贴影响。
  3. 面对监管突然要求“算法备案”,如何在 10 天内补齐材料?

    • 提前准备《算法安全自评报告》模板:数据来源合法性说明、模型结构图、特征重要性 Top20、风险防控策略、用户申诉通道截图;
    • 把“可解释”模块做成产品化:在“设置-推荐解释”里展示“因为你看过 A 所以推荐 B”的文案,满足《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