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阿里云、腾讯云、AWS在AI模型托管服务上的价格、性能和稳定性差异。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你是否能把“技术选型”拆解成产品经理可落地的维度(价格、性能、稳定性),而不是罗列参数。
- 你是否掌握国内主流云厂商的AI托管产品矩阵、计费套路与合规红线(数据不出境、算法备案)。
- 你是否能用“业务语言”把差异转译成对成本、体验、风险的影响,最终指向业务指标(CTR、履约率、客诉率)。
回答时先给结论,再给数据锚点,最后落到“我怎么做决策”。
知识点
- 产品形态:
- 阿里云 PAI-EAS、腾讯云 TI-ONE 在线服务、AWS SageMaker Endpoint,三者均支持 GPU/CPU 弹性推理,按量+包年包月混合计费。
- 价格锚点(北京/上海地域,2024Q2 官网价,不含折扣券):
- GPU T4 4vCPU/16GB:阿里云 2.3 元/小时,腾讯云 2.4 元/小时,AWS 0.53 美元≈3.8 元/小时;
- 冷启动到 1000 QPS 的弹性扩容,阿里云 PAI-EAS 自带“资源组预留”模式,最低可压到 1.1 元/小时,腾讯云 TI-ONE 需手动买“弹性容器 EKS”券后 1.3 元/小时,AWS 用 SageMaker Serverless 最低 0.35 美元≈2.5 元/小时,但首包 latency 高 200 ms。
- 性能:
- 同模型(ResNet50 batch=8)P99 latency:阿里云 38 ms、腾讯云 42 ms、AWS 36 ms;
- 单卡峰值吞吐:阿里云 280 QPS、腾讯云 260 QPS、AWS 290 QPS。
- 稳定性:
- 国内双 AZ SLA 均为 99.95%,AWS 宁夏由西云数据运营,SLA 同样 99.95%,但跨区容灾需用户自己做 Endpoint Config;
- 阿里云 PAI-EAS 提供“蓝绿发布+自动回滚”,腾讯云 TI-ONE 提供“影子测试”,AWS 需结合 CodeDeploy 自建。
- 合规:
- AWS 中国区域不支持公网直接调用境外模型仓库,需先在上海 ACR 镜像仓做一次中转;
- 算法备案:阿里、腾讯提供“算法合规助手”模板,AWS 需客户自己填写《深度合成服务备案表》。
答案
结论先行:
如果业务主战场在国内、对数据出境敏感且需要快速过算法备案,优先阿里云 PAI-EAS;若已有大量腾讯生态流量(微信、小程序),且愿意用券换低价,可选腾讯云 TI-ONE;若团队对 AWS 生态依赖深(S3+Lambda+Off-line SageMaker),且能接受 15% 溢价与合规自填表,再考虑 AWS。
落地步骤:
- 用 7 天真实流量做 A/B:同样 4 卡 T4 镜像,压测 1000 QPS,记录 P99 latency、5xx 错误、账单。
- 把账单拆成“三块成本”给老板:①算力 ②带宽 ③人肉运维(发布、回滚、值班)。阿里云发布自动化最高,可省 0.4 FTE,按 30 k/月折算,相当于每月再降 1.2 万。
- 用“单条请求成本”统一口径:阿里云 0.18 分/次、腾讯云 0.19 分/次、AWS 0.26 分/次;再把客诉率*客诉成本(一单 50 元)算进去,AWS 高 200 ms 导致视频卡顿投诉+0.3%,每月多 3000 元,综合 TC O 反而贵。
- 输出一页 PRD:写明“选型阿里云 PAI-EAS,预留资源组 30% 保底+70% 弹性,预计月账单 4.2 万,比腾讯云省 8%,比 AWS 省 22%,且算法备案周期缩短 10 天”。
拓展思考
- 价格只是入场券,真正的坑在“隐形成本”:冷启动镜像拉取 3 GB,公网带宽 0.8 元/GB,一次扩容 100 节点就多 240 元;做产品方案时要把“镜像瘦身、预热脚本、共享带宽包”写进 PRD。
- 稳定性要量化到业务指标:推荐场景用“错误率>0.5% 即触发降级”,而不是云厂商的 5xx;提前把“版本回滚窗口”写进用户协议,避免客诉。
- 多云是政治正确,但 AI 托管例外:跨云同步模型文件(>2 GB)走公网至少 5 分钟,无法满足“日内迭代”节奏;更务实的做法是“主云+灾备云”,灾备云保持镜像冷备,平时不跑流量,成本可再降 50%。
- 未来 12 个月看 Serverless GPU:三家都在内测,阿里云喊价“1000 ms 内冷启动 0.9 元/千次”,一旦 GA,现有预留资源组模式会被颠覆;产品经理应提前在 PRD 里留“Serverless 开关”,避免二次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