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系统做出错误决策导致用户损失时,谁应该负责?如何建立追责流程?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1. 对国内 AI 全生命周期合规框架(算法备案、安全评估、深度合成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熟悉度;
  2. 能否把“责任”拆成法律、商业、技术、用户感知四条线,并用产品语言落地;
  3. 是否具备“事前-事中-事后”闭环设计能力,能把追责流程做成可执行、可度量、可复用的产品机制,而不是停留在口号。

知识点

  1. 法律主体:AI 产品是“算法服务”,责任主体是“服务提供者”即公司,而非模型本身;
  2. 过错推定:民法典 1195 条,用户只需证明损害+因果关系,公司需自证无过错;
  3. 举证倒置产品化:日志、版本、指标、审批流必须可回溯,否则直接败诉;
  4. 三层责任池:公司对外承担 100% 赔偿责任 → 内部责任池(算法、数据、运营、审核、决策)→ 个人追偿;
  5. 强制保险:国内头部云厂商已上线“算法综合责任险”,保费与模型风险分级挂钩,产品侧需把保费计入 COGS;
  6. 48 小时应急:网信办 2023 深度合成新规要求“显著标识+48 小时处置报告”,产品必须预埋一键下线、灰度回滚、用户通知的 red button;
  7. 用户感知层:把“赔偿+补偿+解释”打包成可感知的服务方案(先赔后审、先行垫付、误工费红包),降低舆情裂变概率。

答案

“我会把责任拆成对外和对内两个维度,用产品化手段把‘事后救火’变成‘事前预埋、事中拦截、事后闭环’。

第一步,对外责任主体唯一:公司。
用户在 App 内一键提交“AI 决策异议”,系统 T+0 出具《算法结果说明书》,含决策版本、特征权重、数据时间戳,同时触发 48 小时先行垫付流程,用保险池赔付 50~500 元区间内的显性损失,降低投诉升级概率。

第二步,对内责任池分层:

  1. 数据层:标注错误→数据团队;
  2. 模型层:离线 AUC 合格但线上分布漂移→算法团队;
  3. 规则层:后处理阈值人为调错→运营团队;
  4. 决策层:业务方为冲 KPI 强行下调阈值→业务决策人。
    每季度责任池结算一次,赔偿金额按“过错比例”从团队奖金扣除,并同步更新《算法事故知识库》,用于下一轮风险评审。

第三步,产品化追责流程:

  1. 埋点:所有模型调用写入 TraceID,保留 180 天;
  2. 镜像:每次发版自动保存模型文件、配置表、脚本镜像,存于不可篡改的 OSS 版本桶;
  3. 审批:任何阈值变更走“三级审批”工单,审批记录同步到企业级区块链存证;
  4. 应急:上线“红按钮”功能,客服、运营、算法、法务四方同时收到告警,可一键回滚并推送用户告知;
  5. 复盘:72 小时内产出 5W2H 复盘报告,两周内完成模型或策略补丁,并在下一个版本发布公告,形成用户可感知的改进闭环。

通过把法律要件拆成可执行的产品功能,我们既满足了民法典的举证倒置要求,又把公司损失降到了保险可覆盖范围,同时让用户感受到‘问题有人管、损失有人赔、改进看得见’。”

拓展思考

  1. 多模态生成场景下,输出内容可拆分文本、图像、语音,如何设计“分模块责任认定”接口,使每一帧都能追溯到子模型版本?
  2. 如果模型调用第三方 API,公司仍承担首责,如何在前端用户协议里用“动态红线”把第三方免责条款转化为用户可理解的一句话?
  3. 未来《人工智能法》草案一旦落地,可能引入“算法安全负责人”持证上岗,作为产品经理,你如何提前把“持证”要求嵌入组织架构和发布流程,避免产品因无证被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