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上无法提供充分解释时,您会如何与监管机构沟通?
解读
国内监管对“可解释”的底线是“可控、可追责、可整改”,而非学术意义上的“打开黑箱”。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你是否清楚《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深度合成规定》《生成式AI办法》等文件对“透明度”的具体要求;
- 你能否把技术不可解释转化为“风险可解释”,用监管听得懂的语言讲清边界、兜底与补救;
- 你是否有落地闭环:备案、评估、日志、回滚、人工兜底、用户投诉通道,形成“解释不了模型,但能解释结果”的证据链。
知识点
- 监管语境下的“解释”四层次
① 系统级解释:算法目的、数据范围、主要特征、预期效果;
② 结果级解释:单次输出是否合规、是否触发红线、如何人工复核;
③ 过程级解释:训练数据来源合法性、标注规则、评估指标、版本迭代差异;
④ 责任级解释:谁对结果负责、如何定位问题、多久完成整改。 - 可用监管工具箱
算法备案表、安全评估报告、风险标签库、人工抽检日志、线上A/B灰度数据、用户申诉台账、第三方合规审计报告。 - 话术原则
先给“结论”再给“证据”,用“风险-措施-效果”三段式,避免技术术语,用“是否触碰红线”替代“可解释性”一词。
答案
“王处,我们这套视频生成模型在学术层面确实属于扩散架构,无法像传统规则引擎那样逐层反推像素来源,但我们已经建立三层透明机制,确保结果可控可追责:
- 系统级:已在中央网信办完成算法备案,备案号×××,训练数据100%签署版权承诺书,并上传了数据来源清单与过滤规则;
- 结果级:上线前通过中国信通院A级安全评估,对涉黄、涉政、伪造人脸等12类红线召回率≥99.5%,每一次用户生成内容先过模型安检,再过人工抽检,抽检比例10%,留存30天;
- 责任级:如果仍出现争议输出,平台可在15分钟内定位到具体模型版本、输入参数、操作人ID,并启动一键下线与回滚,最长2小时完成整改报告。
因此,虽然无法逐像素解释‘为什么这样生成’,但我们能用数据与流程证明‘风险在哪、谁来负责、如何补救’,满足《深度合成规定》第8条‘显著标识+可追溯+可整改’的要求。后续我们还会把评估报告和抽检日志每季度同步给省网安总队,保持持续透明。”
拓展思考
- 提前准备“监管一页纸”:把算法目的、数据规模、红线指标、人工兜底、投诉渠道浓缩成一页A4,现场可手写递交给考官,体现“产品经理把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
- 遇到“不可解释”质疑,可主动提出“可解释性试点”:承诺在下一版引入对比解释、特征重要性可视化或局部代理模型,用迭代换取监管信任,同时把成本与优先级写进路线图,展示商业化与技术合规的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