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中,AI应优先保护乘客还是行人?您会如何设计决策逻辑?
解读
-
面试官意图
- 考察候选人能否把“伦理两难”转译为可落地的产品规则与算法指标
- 验证对国内法规、标准、数据闭环、用户认知与商业风险的综合权衡能力
- 观察是否具备“算法-产品-合规”一体化思维,而非只做价值判断
-
答题红线
- 不可直接给出“保护谁”的道德口号,必须回到“国家让怎么干、用户怎么感知、系统怎么实现”
- 不能忽视《汽车驾驶自动化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即将发布的《自动驾驶伦理指南》草案
- 不能脱离“数据-模型-产品”闭环:规则要可标注、可仿真、可验证、可回灌
知识点
-
法规与标准
- 中国2022年《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要求“不得将生命价值排序作为系统默认策略”,须优先“避免碰撞”而非“选择碰撞”
-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制定的《自动驾驶系统最小风险运行规范》强调“降低整体风险至ALARP(合理可行最低水平)”
-
伦理转译方法
- “风险最小化”原则替代“生命比较”原则:把伦理问题降维为“碰撞风险概率×碰撞严重程度”的加权函数
- 分层决策:第一层“预防性避撞”,第二层“紧急风险最小化”,第三层“事故后减缓”
-
产品化落地关键
- PRD指标:FCW误报率≤0.1次/100km、AEB 对行人碰撞速度降低≥30 km/h、乘客加速度≤15 m/s²
- 数据闭环:极端场景≥0.5%占比的Corner Case库,周级回灌,模型指标波动<1%才允许上车
- 用户感知:HMI仅呈现“系统已紧急制动”,不提示“选择了谁”,避免二次伤害与舆情风险
-
合规与责任
- 黑匣子EDR记录:触发AEB前2s至后5s的车辆决策向量、感知原始包、制动压力,满足司法溯源
- 保险接口:将“系统已尽合理避让义务”作为免赔条款输入到商业险精算模型,降低OEM连带责任
答案
“在中国法规框架下,自动驾驶系统不允许内置‘乘客优先’或‘行人优先’的生命价值排序。我的产品策略是把伦理问题转化为‘整体风险最小化’的算法目标,分三层决策:
- 预防层:用感知-预测-规划一体化网络把碰撞概率压到准入阈值以下;指标是‘每千公里接管次数≤0.02’
- 紧急层:若碰撞无法避免,算法在100ms内求解‘风险场’最低值,风险场函数包含‘碰撞速度减量×伤害权重×路径可行性’,其中伤害权重引用CIDAS事故数据库的统计曲线,而非主观赋值;同时把乘客加速度、行人碰撞速度均写入约束,确保对任何一方都不造成额外过度伤害
- 减缓层:触发AEB后,自动拨打E-call、解锁车门、熄灭动力系统,把二次事故概率再降30%
落地步骤:
a) PRD里将上述逻辑抽象为可测指标,并拆分到感知、决策、控制三个子模块
b) 数据侧建立‘两难场景’仿真库,用对抗生成+真实路采混合方式,每周回灌2000例Corner Case,保证模型在‘行人突然折返’、‘乘客侧卡车并线’等场景下ROC-AUC下降<0.5%
c) 合规侧与法务共创《风险最小化策略说明书》,在工信部备案,并同步给保险公司作为责任边界依据
d) 用户侧HMI只做‘系统已紧急制动’提示,不暴露内部权重,避免乘客产生‘被牺牲’或‘被保护’的极端情绪
通过‘法规-算法-数据-商业’四位一体设计,既满足国家准入,又让用户可感知安全,同时为OEM降低法律与舆情风险。”
拓展思考
- 如果未来法规允许“可选伦理包”,产品形态可演进为“用户不可直接选择谁生谁死,但可在APP内选择‘保守/普通/激进’三种风险容忍度”,后台对应不同的伤害权重区间,并需单独备案与加保费
- 随着车路协同普及,决策逻辑可从“单车风险最小”升级为“路网风险最小”,把行人手机信号、红绿灯相位、对面车辆轨迹全部纳入风险场,进一步降低两难场景出现概率
- 长期来看,伦理决策模型需与国家级事故数据平台实时互通,实现“群体学习+联邦更新”,既保护数据隐私,又让每一辆车的两难策略持续逼近社会整体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