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描述您曾主导的一个AI产品从'工具型'升级为'平台型'的战略转型过程。
解读
面试官想通过一个真实战役,验证三件事:
- 你是否具备“把单点算法能力沉淀为可复用、可扩展、可商业化的基础设施”的视野;
- 能否在组织、技术、商业、合规四条线同步推进,而不是只把“平台”当口号;
- 对国内特有的数据安全、算力成本、客户定制化需求有没有落地解法。
因此,回答必须呈现“战略—路径—指标—踩坑—复用”的完整闭环,且用数据说话。
知识点
- 工具 vs 平台差异:工具解决单一场景、单客户、单模型;平台提供多租户、多模型、多场景、自迭代、可编排。
- 国内平台型AI产品三层最小闭环:数据资产层(合规托管+联邦标注)、模型工厂层(训推一体+多云调度)、业务编排层(Workflow+SDK+低代码)。
- 商业化节奏:先找3家标杆客户做“灯塔”,把平台能力抽象成PaaS,再反向SaaS化收割腰部客户。
- 合规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跨境流动、算法备案、深度合成标识。
- 关键指标:模型调用量≥10w次/天、定制交付周期≤14天、毛利率从35%提升到55%、NPS≥45。
答案
案例:工业视觉缺陷检测产品“慧视”从单点工具升级为“工业视觉AI平台”。
背景:2021年我在某工业AI公司负责慧视,最初只为A客户做PCB板缺陷检测,年合同120万,交付周期3个月,毛利率仅30%。客户扩线就要重新标数据、重新训练,算法团队成为外包。
阶段一:战略定位(0-1个月)
- 市场侧:调研发现3C、锂电、光伏三大行业缺陷类型80%重叠,但每家数据格式、工位相机、缺陷定义差异大。
- 技术侧:缺陷检测算法已收敛至YOLOv5+Transformer,精度95%,但换客户就要重训。
- 商业侧:客户担心数据出境,要求本地化部署;同时希望“一键换型”时间<1天。 结论:必须做“可私有交付的工业视觉PaaS”,把“模型+数据+算力”打包成可复用的平台。
阶段二:平台架构设计(1-3个月)
- 数据资产层:搭建“联邦标注中心”,支持客户本地标注、加密回传、版本冻结;引入《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的“可撤销授权”机制。
- 模型工厂层: a. 自研“训推一体框架”,把PyTorch模型自动转换成TensorRT+ONNX双引擎,适配华为昇腾、英伟达T4两种卡,算力成本下降38%。 b. 建立“模型超市”,按行业、缺陷类型、相机分辨率打标签,支持热插拔。
- 业务编排层:提供可视化Workflow,客户用拖拉拽即可把“图像采集→预处理→模型推理→后处理→MES回写”串成 pipeline,零代码换型时间从3天缩短到2小时。
阶段三:灯塔验证(3-6个月)
- 选3家标杆:PCB龙头A、锂电龙头B、光伏组件C。合同模式从“项目制”改为“平台授权+调用量阶梯计费”,单客户平均ARR提升到300万。
- 关键指标:
- 模型平均精度保持95%以上,换型数据量从5000张降到500张;
- 交付周期从90天降到14天;
- 客户侧算法团队0人,平台维护由我们远程完成,客户只需1名业务工程师。
- 合规:完成网信办“深度合成”算法备案,并在平台层内置“缺陷图自动打码+数字水印”,满足客户审计。
阶段四:规模化复制(6-12个月)
- 渠道:与3家头部系统集成商签约,他们卖平台授权,我们分成30%,快速覆盖腰部客户。
- 生态:开放SDK给相机厂商,预置20种相机驱动,反向收取认证费。
- 数据飞轮:平台累计缺陷图片突破1亿张,训练出“通用缺陷大模型”,新行业冷启动数据再降50%。 结果:平台上线12个月,调用量达18万次/天,毛利率从30%提升到56%,公司工业AI业务线收入占比由15%提升到48%,并于2023年完成B+轮融资。
踩坑与复盘
- 坑:初期把“平台”做成大而全,导致第一版交付周期反而拉长。解法:用“可裁剪镜像”策略,客户只部署自己需要的模型包,镜像体积从30G降到4G。
- 坑:客户IT部门担心“平台”会削弱其话语权。解法:在平台里给IT管理员开放“租户级运营后台”,可看用量、可二次开发,把他们从阻力变盟友。
- 坑:昇腾910B驱动版本碎片化。解法:与华为共建联合实验室,锁定LTS版本,平台层做驱动抽象,后续升级不再影响业务。
拓展思考
- 平台化之后,下一步如何走向“生态型”?可考虑推出应用商店,让第三方开发者上传缺陷检测小模型,平台按调用量分成,但需建立模型评级与保险机制,防止质量失控。
- 大模型时代,平台是否要再升级?可把SAM、CLIP这类视觉大模型内嵌为“通用特征提取器”,小客户只需上传10张正样本即可做异常检测,进一步降低冷启动数据门槛。
- 国内制造业出海:平台需支持多语言、海外数据中心本地化部署,并符合欧盟CE认证、美国NIST标准,提前布局才能避免“技术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