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免费额度'和'超额计费'策略,既吸引用户又保障利润?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能否把“拉新-促活-付费”拆解成可量化的数据指标,而不是拍脑袋给数字;
- 是否理解AI产品特有的成本结构(训练成本一次性、推理成本随量线性、数据回流价值递增);
- 能否在合规红线(中国《价格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内做价格歧视和动态调价。
回答必须体现“模型-算力-数据”三角约束,并给出可落地的A/B实验方案。
知识点
- 成本曲线:GPU推理成本≈0.02–0.06元/千token(A10/A100),随卡价波动;数据标注回流成本≈0.3–1.2元/条,边际递减。
- 价格锚点:国内竞品月活免费额度集中在50–200次/月或10万token/月;企业版折扣阈值在20万token/日以上。
- 法规:必须明码标价,禁止“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免费额度若涉及个人生物识别数据,需单独征得“明示同意”。
- 指标:免费→付费转化率=付费新增/活跃漏斗;LTV/CAC≥3;边际毛利率=(收入-增量算力成本)/收入≥40%。
- 实验:采用“阶梯式价格+贝叶斯调价”双循环,灰度发布不超过10%用户,72小时回收置信度≥95%再全量。
答案
我将分五步落地:
第一步,成本倒推。用近7天峰值QPS×P99延迟×单卡QPS上限,算出每千token可变成本0.04元;再叠20%云资源波动准备金,确定“盈亏平衡价”0.048元/千token。
第二步,用户分群。用聚类模型把注册30天内行为切成四档:尝鲜型(≤20次/月)、轻量型(21–100次)、成长型(101–500次)、企业型(>500次)。
第三步,免费额度设计。尝鲜型给100次/月,轻量型给200次/月,成长型给500次/月,企业型不给免费转直销。额度用尽后,先弹“1元购300次”一次性礼包(毛利率55%),再进入阶梯计费:0–10万token 0.06元/千token,10–100万token 0.05元,>100万token 0.04元,越用越便宜,形成“用量反漏斗”。
第四步,超额计费动态调价。凌晨低峰时段自动降价10%,引导对延迟不敏感的训练类任务;节假日高峰上浮15%,防止SLA下跌。调价范围提前在官网公示,符合《价格法》明码标价要求。
第五步,数据闭环与迭代。每次计费策略调整同步埋点,核心看“额度使用率≥85%且付费转化率提升>2%”双达标;若边际毛利率低于40%,触发熔断回滚。全程用火山引擎或阿里云灰度平台,确保72小时可逆。
通过以上设计,可在3个月内把免费→付费转化率从4.2%提到7.5%,同时边际毛利率稳定在45%以上。
拓展思考
- 如果未来推出“包年订阅”,可用“期权式”思维:把免费额度折算成token券,允许用户转赠,形成二级市场,提升生态粘性。
- 对高价值行业(金融、医疗),可引入“隐私计算+免费额度”组合,先用TEE或联邦学习跑脱敏数据,降低客户合规顾虑,再引导超额付费。
- 当模型压缩技术(如4-bit量化)把单卡QPS提升2倍时,需重新跑成本模型,第一时间把红利拆成“降价50%”或“额度翻倍”两条A/B路,防止竞品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