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描述您设计的AI模型上线前的'三重校验'流程(数据、模型、业务)。

解读

面试官想通过“三重校验”考察三件事:

  1. 你是否把“数据—模型—业务”当成一条完整价值链,而不是孤立环节;
  2. 你是否能把技术验证动作翻译成可落地的SOP,兼顾合规、成本与迭代;
  3. 你是否具备“兜底”思维:上线前把不可接受的风险降到业务方可接受的阈值以下。
    回答时要体现“国内落地特色”:数据出境合规、算法备案、内容安全审核、信创适配、灰度城市政策差异等。

知识点

  1. 数据合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跨境评估办法、GB/T 37918-2019 敏感个人信息分类;
  2. 模型风险:算法备案(网信办 2022 8号文)、深度合成标识(《深度合成规定》)、AIGC 安全评估;
  3. 业务指标:TP99 延迟、吞吐、CTR、CVR、客诉率、舆情率、资金损失率;
  4. 技术可解释:SHAP、LIME、混淆矩阵、PSI、CSI、A/B 分层实验、城市桶灰度;
  5. 组织机制:数据、算法、法务、风控、运营四方会签,上线评审委员会一票否决制。

答案

我主导的“三重校验”流程分三层九步,全部在上线评审委员会门禁前完成,任何一步不通过即回炉。

一、数据层校验(Data Gate)

  1. 来源合法:与法务共建“数据白名单”,采集前完成PIA(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敏感数据全部走本地化脱敏机房,出境数据走省级网信办安全评估;
  2. 分布可靠:用PSI≤0.1、CSI≤0.05 双指标锁定训练集与真实线上分布偏移,发现漂移即触发数据回流;
  3. 标注可信:采用“三人两审一仲裁”机制,kappa≥0.85 方可入库;对主观标注任务引入“金标集”每日抽检 5%,错误率>2% 整包重标;成本侧用“主动学习+弱标注”把标注量降 40%。

二、模型层校验(Model Gate)

  1. 性能达标:离线指标≥基线 3% 且TP99 延迟≤业务阈值 120%,同时GPU 内存占用不超过配额;
  2. 风险可控:
    – 算法备案:30 天前向属地网信办提交《算法原理说明》《安全自评报告》,拿到备案号方可继续;
    – 内容安全:调用省级监管接口做 10 万条对抗测试,违规率压到≤0.3%;
    – 鲁棒性:用 FGSM、PGD、百度 AdvBox 做对抗攻击,准确率下降≤5%;
  3. 可解释可 rollback:核心特征 Top20 写入模型说明书,上线后若 PSI>0.2 可一键回滚至上一版本,回滚时间≤10 分钟。

三、业务层校验(Business Gate)

  1. 指标闭环:提前定义“业务护栏”——若灰度城市客诉率>0.3‰ 或资金损失率>十万分之五,立即熔断;
  2. 用户体验:用 5 级满意度问卷,灰度样本 N≥1000,满意度下降≥2% 即暂停;
  3. 合规留痕:生成《上线合规快照》(数据版本、模型 MD5、A/B 方案、灰度城市列表),同步存到法务审计库,保留 3 年备查。

整个流程用“三签制度”落地:数据负责人、算法负责人、业务负责人依次在 Confluence 电子流里勾选“已确认”,最后由风控VP 一票决定是否放行。上线后前 7 天每日晨会复盘,第 30 天做全面后评估,完成闭环。

拓展思考

  1. 多模态或大模型场景下,传统 PSI 可能失效,可引入“嵌入空间分布距离(Wasserstein)”+“指令劫持测试”作为补充;
  2. 若产品面向金融/医疗,需把“三重校验”升级为“五重”,增加伦理审查与监管沙箱试跑;
  3. 对生成式AI,建议把“业务层”前置到“数据层”之前,先做“价值观对齐预校验”,避免训练阶段就引入违规知识;
  4. 流程KPI:可设置“回滚率≤1%”“合规一次性通过率≥95%”作为团队 OKR,反向驱动流程持续轻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