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产品表现不稳定时,用户更容易归咎于'智商'还是'态度'?这对设计有何启示?

解读

  1. 场景还原:国内C端用户对“AI”的朴素认知≈“会聊天的聪明人”;B端客户则把AI当“数字员工”。一旦结果抖动,C端先骂“这AI真蠢”,B端先质疑“厂商是不是没好好训模型”。
  2. 归因逻辑:
    • 智商归因——输出错得离谱,用户认为模型“天生笨”,属于能力缺陷,难以短期改变。
    • 态度归因——输出偶尔出错,用户认为厂商“不上心”,属于意愿问题,可以立刻“改好”。
  3. 国内情绪放大器:短视频平台把“人工智障”当梗传播,用户已习得“智商羞辱”话术;同时“客服敷衍”式体验又让用户对“态度”极度敏感。
  4. 结论:单次严重错误→智商;高频随机小错→态度。AI产品多属后者,因此“态度”是首要背锅位。

知识点

  1. 稳定性=期望一致性,不是绝对正确率。用户容忍“错得一致”,不能忍“对得随机”。
  2. 国内合规要求:生成式AI需在首次启动时展示《服务协议》与《免责声明》,但文案不能让用户产生“你早就知道会出错还不改”的负面态度归因。
  3. 设计心理学:
    • 因果归因理论(Weiner):能力(稳定/不可控) vs. 努力(不稳定/可控)。
    • 期望违背理论:违背次数比违背幅度更决定满意度。
  4. 产品抓手:
    • 显性置信度——让用户“看见”模型不确定,从而把错误归因于“场景难”而非“厂商懒”。
    • 确定性包装——同样结果,用“规则化”外壳(如固定模板、兜底策略)降低随机感。
    • 情绪修复通道——一次态度归因发生后,24小时内必须有一次“被官方认真对待”的触达,否则负面记忆固化。

答案

用户在高频随机错误场景下更容易归咎于“态度”。
对设计的三点直接启示:

  1. 把不确定性转译为“产品规则”:用置信度阈值触发二次确认、降级话术或人工兜底,让用户感知到“系统在努力”(态度好),而非“系统瞎猜”(智商低)。
  2. 建立“错误预期—快速修复”闭环:任何一次bad case,前端收集→后台T+1给出可感知的修复动作(如提示“已优化同类问题”),把态度归因转化为品牌信任。
  3. 统一出口风格:即使是模型生成,也要通过后置规则把格式、措辞、emoji、标点做标准化,降低“随机感”,从而削减态度质疑。

拓展思考

  1. B端场景下,“态度”会升级为“服务能力”质疑,客户 success 团队需把“模型迭代记录”包装成“版本交付纪要”,让客户看到持续投入,而非仅看指标报告。
  2. 多模态交互(语音+形象)时代,声音颤抖、口型不对都会被放大为“态度敷衍”,需引入“确定性驱动”的TTS与口型同步策略,把错误收敛到“内容层”,避免“表现层”背锅。
  3. 未来监管若要求“可解释生成”,解释本身必须“说人话”且“带歉意”,否则用户会把冗长解释视为“甩锅”,再次落入态度归因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