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管理层解释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答功能会消耗巨额算力?

解读

  1. 听众画像:管理层关注“投入-产出”而非技术细节,核心诉求是“值不值”。
  2. 问题本质:把“技术成本”翻译成“商业语言”,并给出可落地的降本路径。
  3. 风险点:若只强调“大模型就是贵”,会被挑战“为什么别人能做便宜”;若只给技术公式,会被认为“不接地气”。
  4. 目标:让管理层在5分钟内听懂“贵在哪里、省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决策”。

知识点

  1. 一次问答的算力构成
    1.1 输入长度:用户问题+历史多轮+外挂知识,Token数常>1k。
    1.2 模型体量:百亿参数模型单条推理≈10-30 GFLOPs,并发QPS 100时即需TFLOPs级实时算力。
    1.3 自回归生成:每生成1个Token都要重新跑一遍全模型,平均回答150 Token≈150次前向。
    1.4 内存带宽:参数若全精度加载,13B模型显存>26 GB,A100 80 GB单卡只能跑2并发,硬件利用率<30%。

  2. 并发放大效应
    2.1 峰值系数:ToC场景晚高峰=日均5×,若按峰值扩容,GPU闲置>60%。
    2.2 长尾延迟:P99>2 s时用户流失率+15%,为保体验需冗余30%资源。

  3. 隐性成本
    3.1 向量检索:外挂知识库每次召回需一次向量检索+重排序,额外10-20% GPU。
    3.2 内容安全:敏感词、幻觉检测需再跑一遍小模型,≈5%额外算力。
    3.3 日志回写:全量日志写入OSS+向量索引,存储带宽占GPU节点CPU 10%以上。

  4. 国内商用GPU溢价
    4.1 A100/A800现货价≈官方价×1.8;H800限售,需签年框,预付30%。
    4.2 机房电价:张北0.35元/度 vs 一线城市0.75元/度,8卡A100整机3 kW,年电费差≈6万元/台。

  5. 合规附加
    5.1 算法备案:问答属“生成式深度合成”,需双备案+安全评估,第三方渗透测试一次≈30万。
    5.2 内容审核:必须24h人工兜底,夜班三班倒,每人年均成本≥20万。

  6. 降本杠杆
    6.1 模型压缩:INT8量化+4-bit KV-cache,吞吐↑2×,精度下降<1%。
    6.2 动态批处理:continuous batching可把GPU利用率从30%提到70%,单卡并发↑2.3×。
    6.3 投机采样:小模型打草稿+大模型并行验证,生成延迟↓40%,算力↓25%。
    6.4 混合云:离线冷数据放阿里云抢占式GPU,成本↓60%,高峰再弹到自有机房。

答案

“王总,我先用30秒给结论:问答功能烧钱的根因是‘每写一个字就要重新算一遍全脑’,而且用户一多就呈指数放大;但我们可以通过‘模型减肥+流量错峰+混合云’三招,在6个月内把单次问答成本压到当前的1/3,ROI回正。

具体拆解:

  1. 单条成本:用户一次提问平均150字,我们的大模型要跑150轮前向计算,消耗0.8×10¹⁴次浮点运算,按国内A800现价,折合0.12元;如果晚高峰并发3000次/秒,等同需要110张80G卡同时跑,仅硬件折旧每小时4600元。
  2. 并发放大:晚高峰是日均5倍,但白天利用率不足30%,导致全年GPU闲置成本≈900万。
  3. 隐性合规:算法备案+内容安全+24h人工审核,今年一次性追加预算420万,摊到每条问答约0.04元。
  4. 降本路径:
    ‑ 技术侧:下月上线INT8量化+continuous batching,单卡并发提升2.3倍,直接省下一半卡;
    ‑ 调度侧:把非实时场景(如运营后台批量生成)迁到夜间抢占式实例,电价差+竞价折扣,全年再省180万;
    ‑ 业务侧:对准确率要求低的场景(FAQ)降级到6B小模型,成本再降70%。
  5. 里程碑:Q2末单条成本降到0.04元,DAU 100万时日毛利由-2万转正5万;如果届时ROI仍不达标,可立即关停低价值场景,保留高净值会员通道,确保现金流安全。”

拓展思考

  1. 用“电费+机柜”换算最直观:把TFLOPs换成“每度电生成多少字”,管理层秒懂。
  2. 提前准备“成本-体验曲线”一张(口头描述即可):横轴成本,纵轴用户满意度,标出“可接受拐点”,方便随时决策“再降本就要伤体验”。
  3. 留好“退出按钮”:在立项文档里写清“若连续4周单条成本>0.08元且日活<30万,触发下线条款”,管理层才敢继续投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