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算紧张时,您会如何决策是采用现成API还是自研模型?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能否在“钱不够”的硬约束下,用数据而不是拍脑袋做技术选型;
- 是否真正理解“现成 API”与“自研模型”在数据、算法、算力、合规、长期成本五条线的差异;
- 能否把技术选型翻译成老板能听懂的业务风险与收益,并给出可落地的阶段性方案。
回答必须体现“产品经理视角”而非“技术宅视角”:先算经济账,再算业务账,最后算政治账(合规、资质、供应链安全)。
知识点
- 总拥有成本(TCO)模型:一次性费用 + 按量计费 + 隐性成本(数据标注、合规审计、运维、云资源弹性溢价)。
- 现金转换周期:现成 API 按 QPS/Token 后付费,现金流出滞后;自研需前置投入 GPU 租金、标注费,现金流压力大。
- 数据飞轮门槛:自研模型需要“私有数据密度 ≥ 公有预训练数据密度”一个数量级才能拉开差距,否则 ROI 为负。
- 合规红线:国内现成 API 必须调用通过算法备案、安全评估的“持证”接口;自研模型在上线前需完成“算法备案 + 安全评估 + 等保 2.0”三证,周期 6-12 周,预算紧张时不可忽略。
- 供应链安全:大厂 API 存在“限速+涨价+停服”三连击风险;自研模型存在“GPU 卡被渠道锁货”风险,需提前签备用机房框架协议。
- 技术债量化:API 的黑盒导致 bad case 无法反标,长期技术债以“每千次调用额外增加 0.8 人日运维”估算;自研模型技术债主要是版本分裂,需预留 15% 人力做模型蒸馏与回滚。
- 退出成本:API 转自研需重新标注数据、对齐 prompt 模板,平均 3 个月;自研转 API 需把 prompt 工程反向适配,平均 1.5 个月。预算紧张时必须把退出成本折现到首期决策里。
答案
“预算紧张”我定义为:现金流可覆盖未来 6 个月运营,但融资/追加预算尚未到位。此时用“三步量化 + 一张止损表”做决策。
第一步:用 TCO 速算表拉平对比
- 现成 API:按 0.06 元/千 Token、月调用 5000 万 Token 估算,月费 3 万元;隐性成本加 15% 合规审计,合计 3.45 万/月。
- 自研模型:8 卡 A800 云租赁 4.5 万/月 + 标注 20 万条×0.4 元=8 万一次性 + 算法备案第三方 5 万一次性;摊到 6 个月,月均 6.2 万。
结论:6 个月内现成 API 现金支出更低,符合“活下去”第一优先级。
第二步:用“数据密度差”验证长期壁垒
- 场景是客服 FAQ,我们私有数据 30 万条,公开预训练已覆盖 90% 知识点,数据密度差<1 倍,自研无法形成壁垒。
- 若场景是“小语种跨境客服”,私有数据 50 万条且公开语料稀缺,数据密度差≥10 倍,则即使预算紧张,也应咬牙自研,否则 12 个月后 API 成本反超且没有护城河。
第三步:设止损点并留回转余地
- 与 CEO 达成“双触发”止损:①月调用量突破 1 亿 Token 且融资未到位;②Bad Case 率 > 3% 连续两周。任一触发即启动“模型蒸馏 + 轻量微调”自救方案:用 1 亿条 API 返回结果做知识蒸馏,训练 7B 小模型,GPU 成本降到 1.5 万/月,两周内可热切换,确保业务不中断。
- 合同层面与大厂 API 签“价格锁定 + 限速豁免”补充条款,防止预算紧张时被“限速涨价”双杀。
最终决策:当前客服 FAQ 场景选择持证 API,同时把省下的 3 万/月预算抽 1 万做“数据回流 + 提示工程优化”,把 bad case 率从 5% 压到 2% 以内;另外 2 万留作后续自研的“数据密度差”基金,一旦触发双条件,两周内启动蒸馏方案,实现低成本切换。这样既解决燃眉之急,又给长期护城河留后门,老板、财务、合规三方都能签字。
拓展思考
- 如果公司处在“上市前合规整改”阶段,API 供应商无法出具《算法安全自评报告》,则即使 TCO 贵 50%,也必须走自研,因为合规风险会直接挡住 IPO 通道。
- 预算紧张且场景对延迟敏感(如实时语音质检),API 往返 600 ms 无法满足 300 ms 以内的 SLA,此时可把“延迟”折算成钱:每增加 100 ms 带来 1% 用户流失,按 LTV 测算,若月流失损失 > 自研增量成本,则自研反而更便宜。
- 政府补贴窗口:上海、深圳对“自主可控大模型”有 30% 算力券,若能在 3 个月内拿到补贴,自研 TCO 可瞬间下降 25%,可能逆转决策;产品经理需要把政策节奏当成变量写进财务模型,而不是事后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