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AI法案下,高风险AI系统必须提供哪些形式的解释?

解读

面试官问这条,并不是想听你背法条,而是考察三件事:

  1. 你是否把“合规”当成产品需求的一部分,而不是法务部的事后补丁;
  2. 你能否把监管文本翻译成“研发能落地的功能点”;
  3. 你对中国企业出海场景的痛点有没有体感——国内做模型只关心准确率,而欧盟市场要先给“解释”才给“准生证”。
    因此,回答要呈现“法规→产品功能→数据闭环”的完整链路,让面试官听到你既能当翻译官,又能当落地操盘手。

知识点

  1. 高风险AI系统清单:附录III列的8大类(生物识别、关键基础设施、教育、就业、信贷、执法、移民、司法),只要你的产品落在其中,就必须满足“可解释”义务。
  2. 两条并行义务:
    ① 用户告知(Article 13):系统启动前就要告诉“我在用AI、目的是啥、谁负责、可能风险”;
    ② 透明性与可解释(Article 13(3)(d) + Recital 47):当用户受到“决策”影响时,系统应提供“有意义、可理解、可行动的解释”,让用户能质疑并寻求救济。
  3. 解释形式在法案里未用技术词汇,而是用结果导向:
    a) 事前解释(ex-ante):模型卡片、系统说明书、风险影响评估报告,随产品交付;
    b) 事中解释(real-time):用户界面内的“为什么给我这个结果”按钮,输出一段自然语言或可视化对比;
    c) 事后解释(post-hoc):收到用户异议后30天内,运营方出具“决策回顾报告”,包含主特征权重、数据漂移记录、人工复核结论。
  4. 技术实现路线:
    • 全局解释:模型卡片+特征重要性柱状图,满足监管备案;
    • 局部解释:SHAP/LIME 生成单样本贡献值,转成“您的信用分低,主要因为近3个月查询次数占比过高”这类用户语言;
    • 因果解释:如果业务允许,用因果图或反事实样本告诉用户“若收入提高X,则结果会反转”,增强可行动性。
  5. 数据闭环:把“解释日志”做成埋点,回传用户是否点击“结果存疑”、是否申诉,用于持续迭代模型和解释模板,同时作为合规审计证据。

答案

“欧盟AI法案对高风险系统要求的解释,不是单点功能,而是一套‘三层解释’产品方案:
第一层,事前透明:产品在首次交互前弹出‘AI使用告知’,并在官网披露模型卡片与风险影响评估报告,让用户事前知道算法逻辑与潜在风险;
第二层,事中可解释:在每次决策结果页内置‘为什么是我’按钮,调用后端SHAP服务,把Top3正向/负向特征翻译成用户能看懂的自然语言,例如‘您的贷款被拒,主要因为负债收入比高于阈值且信用历史长度不足’,同时给出阈值区间,方便用户判断下一步行动;
第三层,事后救济:当用户点击‘我要申诉’,系统在30天内自动生成‘决策回顾报告’,包含该笔样本的模型版本、特征值、权重、人工复核记录,以及数据漂移监控截图,作为合规审计证据,并支持用户提交至本地监管机构。
这三层解释数据会回流到我们的‘合规数据湖’,用于持续微调解释模板和模型,实现监管-用户-业务三方闭环。这样既满足Article 13的透明性要求,又把解释从成本中心变成提升用户信任的增值功能。”

拓展思考

  1. 中国场景反向落地:即使产品只在国内销售,也可把“解释功能”做成增值卖点——金融、招聘领域已出现“算法歧视”集体诉讼苗头,提前预埋解释埋点,可在未来诉讼中自证“已尽合理提示义务”。
  2. 解释颗粒度权衡:过细的局部解释可能泄露商业机密,可用“特征组”或“区间化”脱敏;同时记录“解释版本号”,防止用户截图断章取义。
  3. 多语言本地化:欧盟24种官方语言,解释模板需走“法务+本地化+算法”三道审,建议把解释文本做成可配置化JSON,由本地化团队维护,避免硬编码导致发版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