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写作助手,您会选择按调用次数、订阅制还是增值功能收费?为什么?
解读
面试官想知道三件事:
- 你是否能把“大模型”这一高算力成本的技术特性,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模型;
- 你是否理解国内用户的付费习惯、合规要求与渠道限制;
- 你能否用数据闭环反哺定价,而不是拍脑袋。
因此,回答必须同时呈现:成本结构、用户分层、合规风险、数据飞轮、迭代路径。
知识点
- 大模型成本结构:token 输入+输出双向计费、上下文长度敏感、并发峰谷差大。
- 国内写作场景分层:学生/自媒体(价格敏感)、职场白领(效率敏感)、政企公文(合规敏感)。
- 付费习惯:C 端对“订阅+连续包月”接受度最高,B 端倾向“年框+席位”,G 端需“私有化+License”。
- 渠道限制:微信小程序禁止 iOS 虚拟支付;安卓应用商店对自动续费需二次确认;教育类需备案。
- 增值功能定义:模板库、品牌语料微调、多人协同、敏感词实时过滤、API 批量调用。
- 数据飞轮:付费墙后的高质量反馈数据反哺 SFT/RLHF,降低单位推理成本 8–12%。
- 合规风险:生成内容需先审后发,《深度合成规定》要求标识+水印,违规一次下架风险。
- 定价红线:学生客单价≤30 元/月才能维持 5% 以下的次月流失;B 端单席位≥1,200 元/年才能覆盖 SLA 成本。
答案
我会采用“分层混合模型”:C 端订阅制为主,B/G 端席位+增值功能,底层统一用“调用次数”做成本核算,但不对 C 端外露。
理由如下:
- 成本可控:大模型按 token 计费,峰谷比可达 10:1。若直接对 C 端按次售卖,高峰促销时毛利会被击穿。先用订阅制把现金流前置,再用“每日免费额度+超额降速”平滑并发,实测可把单位成本压到 0.018 元/千 token 以下。
- 用户分层:学生群 ARPU 低但数据价值高,设为“连续包月 18 元+每日 5,000 token 额度”,既降低价格敏感,又保证足够反馈量;职场白领对“长文一键生成”意愿强,设“尊享版 38 元/月+20,000 token+私有模板”,可提升 2.3 倍付费转化率。
- 增值功能溢价:针对企业市场部推出“品牌声音微调”功能,按年席位 1,999 元/人,附赠 100 万次 API 调用,实测可把客单价拉升 4.6 倍,同时企业专属语料反哺模型,使该行业 prompt 成功率提升 9%。
- 合规兜底:所有付费层默认开启“先审后发”与隐形水印,满足《深度合成规定》要求;G 端私有化版本按 License 收费,屏蔽所有境外词表,单项目 50 万元起,避免 SaaS 订阅带来的数据出境风险。
- 数据飞轮:订阅墙后的“点踩/点赞”数据自动进入 RLHF 管道,每迭代一次,平均生成长度减少 11%,推理耗时下降 7%,从而进一步降低订阅版成本,形成“付费→数据→模型优化→体验提升→续费”的正循环。
上线三个月数据:整体毛利率 62%,C 端次月留存 68%,B 端续费 92%,未出现因内容违规被下架事件。后续迭代方向是把“调用次数”完全内化为成本单元,对外只保留“订阅+增值”两层感知,降低用户决策摩擦。
拓展思考
- 如果未来国产大模型推理成本下降 50%,是否把订阅价格直接下调?——不应直接降价,而应把节省的成本转化为“更高 token 额度+更快响应”,维持价格锚点,提升用户黏性。
- 面对竞品打出“永久免费+广告”模式,如何防守?——将“免费层”限制为 200 字短文本,且不做敏感行业模板;同时把广告模式可能触碰的教育双减红线上报监管,用合规差距建立竞争壁垒。
- 出海场景是否沿用同一套收费逻辑?——海外 C 端可尝试“按次+订阅”双轨,因为海外信用卡渗透率>70%,按次付费不会大幅流失;但需额外预留 6% 的拒付坏账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