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要求您推广一个效果不佳但能增加广告收入的AI功能时,您会如何应对?

解读

这道题把候选人放在“商业 KPI 压力”与“用户体验/合规底线”夹缝中,考察三层能力:

  1. 对“效果不佳”做量化拆解:是模型指标差?用户感知差?还是合规风险高?
  2. 对“广告收入”做拆解:是短期 eCPM 提升?还是长期 LTV 下降?能否用 A/B 量化?
  3. 在中文互联网监管(《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及公司声誉风险下,给出可落地的“数据-模型-产品”闭环方案,而非简单“推”或“不推”。

知识点

  1. 算法可接受底线:工信部 164 号文、APP 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要求“显著告知+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可拒绝”;CTR 下降≥5% 或负向舆情即触发下线。
  2. 广告收入拆解公式:广告收入 = DAU × 人均曝光 × AdLoad × eCPM;任何“效果不佳”若导致 DAU 或留存下降,会在 30 天内反噬 eCPM。
  3. 灰度实验与因果推断:必须采用“用户级随机+延迟效应检验”判断长期 LTV;若实验组 7 日留存下降 ≥1%,即视为损害用户价值。
  4. 数据闭环打法:通过“bad case 聚类→数据回注→模型微调→再评估”两周迭代一次,确保模型指标(AUC、ROC)提升 ≥0.5% 再扩大流量。
  5. 合规逃生舱:提前准备“一键下线”开关(≤30 分钟生效)与舆情监测脚本(关键词+情绪值),一旦负面声量占比 ≥5% 立即熔断。

答案

我会用“四步闭环”回应公司要求,既守住用户与合规底线,也最大化广告收益:

  1. 量化定义“效果不佳”

    • 拉取近 30 天线上日志,按“模型分位+用户分层”交叉,定位低分位曝光占比;若低分位 CTR 低于基准 15% 以上,即确认为“模型效果差”。
    • 同步监测负向反馈(点“不感兴趣”、投诉、举报),若投诉率 >0.3‰,则叠加“体验差”标签。
  2. 设计“带熔断的灰度实验”

    • 随机抽取 5% 用户作为实验组,保持 AdLoad 不变,仅替换该 AI 功能推荐的广告;对照组走原策略。
    • 核心指标:① 7 日留存差值 ≤0.5%;② 投诉率 ≤0.3‰;③ 实验组 eCPM 提升 ≥8%。
    • 预埋“熔断 API”:一旦任一指标触碰红线,30 分钟内自动回滚并通知法务、公关。
  3. 两周迭代优化

    • 将实验组 bad case(CTR 最低 20% 样本)回流标注,补充到训练集;采用主动学习+困难样本加权,重新训练模型。
    • 上线前做离线 AUC 提升验证,必须 ≥0.5% 才允许进入下一轮灰度;否则继续迭代,不盲目扩量。
  4. 商业沟通与备案

    • 向管理层提交《阶段性决策报告》:含实验数据、合规评估、舆情监测截图及熔断记录,用“LTV 预测模型”证明:若强行全量,30 天后广告收入将被留存下降反噬,最终损失 >短期增益。
    • 若公司仍坚持推广,我会要求书面签字确认“合规风险由业务方承担”,并保留产品、法务、技术三方邮件记录,确保责任边界清晰。

通过以上闭环,既给出“可扩大收入”的路径,也建立“用户价值与合规”不可逾越的底线,体现 AI 产品经理对算法、数据、商业与监管的四重把控。

拓展思考

  1. 如果该功能涉及“深度合成”或“算法推荐”备案,需提前 10 个工作日向属地网信办提交安全评估报告,灰度节奏必须与监管备案同步,否则面临 1%~10% 营收罚款。
  2. 可探索“会员免广告”策略:将会员用户排除在实验外,既保护高价值用户,又降低负向舆情;同时用会员费弥补广告缺口,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
  3. 长期看,应把“效果不佳”转化为技术债项目:建立“广告质量分”仪表盘,每周自动拉取模型漂移、用户反馈、监管通报,纳入 OKR,避免再次陷入“收入优先”单线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