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描述一个您通过用户访谈发现的AI交互设计中的细微痛点。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1. 你是否真的“下现场”做访谈,而不是拍脑袋;
  2. 能否把用户一句“我觉得不太舒服”翻译成可量化的AI交互缺陷;
  3. 是否具备把细微痛点放大成数据-模型-产品闭环迭代的完整思路。
    “细微”是题眼:要足够小,小到竞品都忽略;又要足够痛,痛到能撬动留存或转化。回答结构必须“用户原话→根因拆解→算法/数据/体验三层归因→迭代指标→上线验证”,否则会被追问“结果如何量化”。

知识点

  1. 用户访谈深描法:5W1H + 情境还原 + 情绪曲线,捕捉“潜意识”痛点。
  2. AI交互三要素:触发(入口)、等待(反馈)、结果(置信)。任何一环>400 ms 或置信度<用户心理阈值即产生“AI羞耻”。
  3. 算法可解释性成本:中文场景下,To C 产品若用生成式模型,必须满足《深度合成规定》显著标识义务,否则合规风险转嫁给用户。
  4. 数据闭环:badcase→标注→微调→A/B,两周一个迭代周期,才能跑通“小步快跑”的国内节奏。
  5. 指标设计:微观交互类痛点优先看“二次确认率”“编辑修改率”,宏观再看留存/转化;二者需通过“用户分层+混淆矩阵”对齐。

答案

场景:去年我负责一款中文语音输入AI助理,目标人群是三四线城市的“外卖骑手”。
用户原话(深描):
“路上手湿,我吼一句‘报备订单1987’,它给我转文字‘报名订单要就霸气’,我还得停下车、擦干净手、戳进编辑模式改字,真想直接关语音。”

痛点拆解:

  1. 触发:环境噪声>75 dB,骑手把手机揣胸口,麦克风距离嘴>30 cm,导致SNR低至-5 dB。
  2. 等待:本地ASR先出临时结果,云端2.3 s后返回修正,骑手在1 s内已判断“错了”,心理放弃。
  3. 结果:专有名词“订单+数字”属于长尾分布,训练集占比<0.8%,模型置信度仅0.41,却直接展示无标识。

迭代方案:
a. 数据:两周内收集骑手真实语料1.2 万条,夜间众包标注“订单+四位数字”实体,数据量提升9 倍。
b. 模型:在原有流式CTC基础上,加一层“热词缓存池”,把用户近7 天说过的高频“订单xxxx”动态插入TLG解码图,线上实时更新;同时把云端修正链路压缩到680 ms。
c. 交互:当置信度<0.65 时,不直接上屏,而是用“下划线+灰色”提示“待确认”,并语音播报“是要报备订单1987吗?”用户说“对”即提交,说“不对”自动进入数字键盘,点一下完成。

上线结果:
• 编辑修改率从 18.4% → 4.7%;
• 语音功能留存7 日提升 11.2%;
• 骑手日均完成单量增加 1.3 单,平台运力成本下降 2.1%。

合规:灰度阶段已按《深度合成规定》在“灰色下划线”末端加“AI”小图标,并通过网信办算法备案。

拓展思考

  1. 如果未来要做“多模态免唤醒”,把语音与摄像头读唇融合,需同步解决《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的“连续生物特征采集”告知同意,否则细微痛点解决之日,就是合规风险爆发之时。
  2. 细微痛点往往藏在“跨场景”里:同一骑手下班后用同一App发微信,环境安静却出现“过度确认”,导致体验反差。下一步可引入“场景指纹”(噪声+加速度+蓝牙设备)动态调节置信阈值,实现“一人多面”的个性化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