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软件中,'Bug'是必须修复的缺陷;在AI产品中,'错误'有时是可接受的,为什么?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1. 你是否理解“确定性系统”与“概率性系统”的本质差异;
  2. 你是否能把技术差异翻译成业务语言,让老板、法务、运营听得懂;
  3. 你是否具备“成本—收益—风险”三维权衡的产品思维,而不是非黑即白地追求零缺陷。

回答时要先给结论,再用国内真实场景举例,最后落到“可接受的错误”如何量化、如何监控、如何兜底。

知识点

  1. 确定性 vs 概率性:传统软件是布尔逻辑,相同输入必得相同输出;AI是统计学习,输出服从分布,错误不可避免。
  2. 算法边界:国内数据合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条“最小必要”)导致训练数据受限,模型天花板客观存在。
  3. 成本曲线:把错误率从95%→98%可能只需1周;98%→99%需3个月;99%→99.9%需重写数据管线、引入人工审核,ROI陡降。
  4. 业务容忍阈值:
    • 电商推荐点错一次,用户最多吐槽;
    • 医疗影像漏诊一次,赔偿可达百万;
      阈值由“错误代价∗发生概率”决定。
  5. 合规兜底: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12条要求“建立人工干预和用户申诉机制”,意味着产品必须设计“错误可纠”的闭环,而不是追求零错误。

答案

“可接受”不是放任错误,而是把错误纳入商业模型与合规框架内进行量化管理。

第一,系统本质不同。传统软件是确定性工程,Bug=逻辑与需求不符,必须修复;AI是概率系统,错误是统计输出的一部分,理论上无法降到零。

第二,国内业务节奏与成本现实。以我为某头部快消客户做的智能客服为例, baseline 意图识别准确率92%,可把人工坐席削减40%,年省1800万客服成本。继续优化到97%需再投入800万标注费用、采购A100算力,而多省的5%仅能再减少3%人工,ROI<1,业务方主动叫停。

第三,法规允许“可接受”的前提是你建立了透明和救济机制。我们在小程序端加了“结果不满意?”一键转人工,并保存日志用于每日主动回扫,保证用户投诉24h内闭环。监管现场检查,把这条链路视为“已尽合理努力”,从而认可当前错误率。

因此,AI产品的错误是否可接受,取决于:

  1. 错误率是否低于业务/合规/伦理三线阈值;
  2. 错误代价是否可被产品机制(人工兜底、赔偿、优惠劵)覆盖;
  3. 继续优化的边际收益是否大于边际成本。
    只要这三条同时满足,错误就可以暂时接受,并进入Backlog持续迭代,而不是“必须立即修复”。

拓展思考

  1. 如何与法务一起把“可接受错误率”写进用户协议而不被认定为“霸王条款”?——建议用“区间承诺+动态公示”,例如“本服务识别准确率≥95%,月度报告见官网”。
  2. 错误率一旦低于阈值,团队容易陷入“优化疲劳”,产品经理需要设计“错误价值回收”机制:把高置信错误自动沉淀为标注数据,反向补贴模型,形成正循环。
  3. 生成式AI爆发后,错误从“分类错误”升级为“幻觉错误”,其代价更难量化。下一步的竞争力不在“降低错误”,而在“实时置信评估+动态降级”,让用户感知到“系统知道它可能错”,从而把信任成本也纳入产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