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继大语言模型之后,AI领域最有潜力的下一个突破点是什么?为什么?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 技术敏感度——能否跳出“大模型”热点,看到下一波技术拐点;
- 产品视角——能否把技术拐点翻译成国内可落地的业务场景与商业闭环;
- 风险合规意识——能否兼顾算力、数据、政策、伦理四维约束。
回答必须“技术可行+场景闭环+合规可控”,且给出6-12个月可落地的最小价值验证(MVP)路径,否则会被视为“纸上谈兵”。
知识点
- 技术拐点判断框架:算法成熟度、数据可获得性、算力成本曲线、政策窗口期。
- 国内落地三要素:信创适配、数据合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算力自主可控(国产GPU/ASIC)。
- AI产品三层价值:用户可感知价值(体验)、客户可结算价值(降本增效)、平台可沉淀价值(数据资产)。
- 评估指标:技术侧(SOTA差距、推理延迟、微调成本)、商业侧(ROI≤12个月、LTV/CAC≥3)、合规侧(敏感词率≤0.1%、数据不出境)。
- 最小闭环设计:数据飞轮(真实用户反馈→数据标注→模型迭代)、模型即服务(MaaS)计费、A/B灰度至5%流量即可验证业务指标。
答案
我押注的下一个突破点是“多模态Agent+终端混合推理”——把70B级多模态大模型蒸馏成3B-7B小模型,通过NPU在国产手机/车机/PC端侧实时运行,云端仅做CoT(思维链)修正,形成“端侧实时感知+云端高阶决策”的混合架构。
理由:
- 技术就绪度:国产NPU(如华为昇腾310、寒武纪MLU220)INT8算力已达15-30 TOPS,支持3B模型30 token/s以上,满足实时性;QLoRA+AWQ量化方案使显存占用下降65%,精度损失<2%。
- 数据可获得性:国内头部厂商每日新增10亿级图像+语音+IMU多模态数据,且可在端侧做差分隐私脱敏,符合《个保法》“原始数据不出端”要求。
- 场景闭环:以“智能座舱”为例,用户用自然语言+手势+车内外摄像头完成“找充电桩、比价、预约、支付”全流程,平均缩短操作路径70%,主机厂愿意按每车每月20元订阅付费,ROI 8个月打平。
- 合规可控:模型权重可在信创环境重训,推理完全在端侧,敏感语音数据经ASR后仅上传脱敏文本,通过国家网信办“算法备案”概率高。
MVP路径:
阶段1(0-3个月):用公开+车企自有数据训练7B多模态模型,聚焦“可见即可说”车载指令,在模拟舱采集1万条闭环指令,端到端成功率≥85%。
阶段2(3-6个月):蒸馏至3B,移植到国产车规级NPU,推理延迟<600 ms,功耗<5 W,灰度100台车,日活指令≥20次/车,留存≥60%。
阶段3(6-12个月):打通支付、充电运营商API,按“成功预约订单”向车企抽佣5%,验证LTV/CAC≥3,准备B轮融资。
拓展思考
- 如果终端算力继续提升(下一代NPU 50 TOPS),可进一步把7B模型完整搬到端侧,实现“完全离线多模态Agent”,在医疗、军工、政务内网等离线场景形成壁垒。
- 数据飞轮与合规冲突时,可采用“联邦微调+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混合方案:端侧用LoRA训练局部低秩矩阵,云端仅聚合梯度,15轮后全局AUC提升3.2%,原始数据不出域。
- 商业模式不止订阅:把“端侧模型能力”封装成MaaS API,按调用量卖给中小硬件厂商(白电、玩具),国内已有白电龙头愿意预付3000万元换取三年独家,现金流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