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详细解释区块链治理模式中的正式治理与非正式治理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两者如何在实际场景中运作。

区块链治理模式中的正式治理与非正式治理区别及示例

正式治理通常指的是通过代码固定的一套治理机制,这些机制通常是区块链协议的一部分,并且执行这些机制产生的决策是具有强制性的。正式治理的过程通常是透明的,所有参与者的规则平等,决策过程可以被审计。正式治理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扩容问题。在比特币社区,对于是否应该增加区块大小以提高交易处理能力,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最终,社区通过硬分叉的方式产生了比特币现金(BCH),这是正式治理的一种体现,因为决定是通过区块链协议本身的机制来实现的。

非正式治理则更多依赖于社区的共识与协调,不受任何固定的代码或程序限制。非正式治理通常涉及到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讨论和协商,以达成共同决策。这种治理模式缺乏强制执行力,更多的是建立在信任和自愿遵守的基础上。以以太坊为例,以太坊的改进提案(EIPs)就是一种非正式治理的体现。EIPs允许开发人员提出对于以太坊平台的改进建议,然后通过社区的讨论和投票,决定是否将这些提案纳入以太坊的核心协议中。虽然EIPs过程没有被编码进入以太坊的协议之中,但它们对以太坊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

实际场景中的运作

比特币正式治理示例:当面对区块大小扩容的争议时,比特币社区采取了长时间的讨论和技术探索。最终,当社区中的一部分开发者和矿工认为原链的限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时,他们决定启动一次硬分叉,创建了比特币现金。这个过程中,硬分叉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直接在区块链层面实现了正式治理的结果。

以太坊非正式治理示例:当以太坊社区考虑引入新的隐私协议时,相关提案将会首先作为EIP发布。随后,EIP将经历一个社区审查过程,这包括开发者、节点运营者、投资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如果提案获得广泛支持,并通过了所有必要的技术评估,它将被实现至以太坊的代码库中,但这整个过程是基于社区自愿参与和共识形成的,而非任何强制性的制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