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会如何设计一个便捷的用户反馈入口,专门用于收集AI功能的改进建议?

解读

面试官想验证三件事:

  1. 你是否把“AI功能”当成持续迭代的活体,而非一次性交付;
  2. 你是否能在“便捷”与“高质量”之间做权衡,既降低用户操作成本,又让算法团队拿到可落地的信号;
  3. 你是否熟悉国内合规红线(个人信息、数据出境、UGC 先审后发),并能用产品手段把风险前置。

因此,回答必须呈现“场景-数据-算法-合规”闭环,且给出可量化的成功指标。

知识点

  1.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与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模型迭代中的不同权重。
  2. 埋点四要素:who(用户画像)、when(触发时机)、where(页面路径)、what(富媒体内容)。
  3. 国内《生成式AI管理办法》第8、11条:不得采集非法数据、必须对UGC先审后发。
  4. 数据闭环最小可用单元:原始日志→低质过滤→人工标注→版本回灌→A/B 指标。
  5. 用户操作成本公式:操作步长 ≤ 2 步、认知负荷 ≤ 7 个汉字、反馈耗时 ≤ 3 秒。
  6. 算法侧可落地的标签体系:问题类型×严重程度×业务场景×模型版本×用户价值。

答案

我的设计分四层:入口层、采集层、处理层、闭环层,全部跑在公司自研SDK,确保数据不出境。

  1. 入口层——“无中断”触达
    ① 显性入口:在AI功能结果页右上角常驻“AI结果不好?”悬浮胶囊,支持一键截屏+语音转文字;
    ② 隐性入口:当用户2秒内回退或连续刷新,自动弹出半屏“快速点选”浮层,选项用图标+两个字标签(“不准”“卡顿”“太官方”),点选即完成;
    ③ 异常兜底:模型返回空结果或置信度<阈值,自动在空白页嵌入“纠错得红包”引导,提升负反馈率。

  2. 采集层——“富媒体+结构化”
    ① 默认带上userId哈希、sessionId、模型版本、请求时序、前端渲染耗时,无需用户填写;
    ② 用户可三选一:a. 点选标签(单选+多选),b. 语音30秒自动转文字,c. 截屏圈画;
    ③ 所有文本先经本地敏感词+图片OCR敏感词双过滤,命中95%置信非法内容直接本地丢弃,不上传,满足“先审后发”最小合规。

  3. 处理层——“分级路由”
    ① 实时通道:P0级缺陷(涉黄涉政、严重badcase)10秒内推送到企业微信“AI消防群”,算法值班5分钟内回滚;
    ② 小时通道:高频聚类(>20次/小时)自动创建Jira工单,附带case链接、数据包、推荐优先级;
    ③ 天级通道:长尾反馈进入标注池,按“不确定性采样”策略挑选10%做人工标注,剩余90%用弱标注打伪标签,降低30%标注成本。

  4. 闭环层——“可感知”反哺
    ① 用户端:72小时内推送“我们已优化”通知,附带对比示例,提升参与感;
    ② 业务端:把“反馈解决率”“反馈驱动核心指标提升值”写进OKR,确保产品经理对反馈数量、质量双负责;
    ③ 指标:上线后30天,负反馈渗透率(负反馈UV/AI功能UV)≥8%,有效标签占比≥70%,反馈→标注→模型上线周期≤7天。

拓展思考

  1. 如果AI功能部署在小程序,受限于50M缓存和微信审核,如何在不发版情况下动态更新敏感词库?
    答:把敏感词DFA树拆成增量包,放在云开发静态资源,小程序启动时对比本地版本号,异步拉取差分包,更新内存DFA,实现“日更”而无需提审。

  2. 当反馈量暴涨(如热点事件导致单日10万条),如何在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维持标注质量?
    答:采用“双塔模型+主动学习”:先用小模型对反馈做语义向量化,再用聚类挑出边界样本,人工标注后回灌,循环3轮,可使标注量减少70%,F1提升4.3%。

  3. 若未来产品出海,如何复用国内反馈体系?
    答:将标签体系与业务解耦,抽象成“问题-原因-场景”三元组,支持多语言映射;合规层接入海外GDPR数据主体请求接口,实现“一键遗忘”与“数据可携带”,保证架构一次设计,全球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