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监测到'输入数据分布偏移超过10%'时,您会将其定义为几级告警?为什么?

解读

  1. 场景还原:国内互联网大厂、AI独角兽或金融、医疗、政务等强监管行业,线上模型7×24小时被实时监控。
  2. 角色定位:产品经理不是写代码,而是“风险第一责任人”——要在技术可行性、业务连续性、合规红线之间做权衡,并给出可落地的分级响应预案。
  3. 关键数字:10%并非绝对阈值,而是“可感知漂移”的临界点。面试官想看你是否能把“10%”翻译成业务损失、资损、合规罚单或舆情事件。
  4. 面试考点:
    • 是否熟悉国内监管对“模型风险等级”的划分(如央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里的“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
    • 能否把技术指标映射到SLA、SLO,并给出P0、P1、P2、P3的判定逻辑。
    • 是否具备“灰度止血”思维:先保业务,再追根因,最后做数据闭环。

知识点

  1. 模型风险分级(国内主流做法)
    P0(致命):直接导致资损、合规罚单、舆情或生命安全事故,需5分钟内响应、30分钟内止血。
    P1(严重):影响核心KPI或可用性>5%,1小时内响应、2小时内降级或回滚。
    P2(一般):影响非核心指标或可用性1%~5%,4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P3(轻微):影响可用性<1%,可排期迭代。

  2. 分布漂移类型

    • 特征漂移(Covariate Shift)
    • 标签漂移(Label Shift)
    • 概念漂移(Concept Drift)
      10%通常指“特征分布的PSI>0.1或KL散度>0.1”,但不同行业基线不同:金融风控PSI>0.1已算高危,推荐系统CTR特征PSI>0.2才需关注。
  3. 国内合规要求

    • 央行、银保监会:模型重大变更>10%需重新备案。
    • 国家网信办:算法“显著变更”需10个工作日内更新备案。
      因此“10%”一旦坐实,可能触发“监管重新评估”,直接对应P0。
  4. 止血工具箱

    • 流量秒切:把漂移流量路由到“稳定性池”(旧模型+规则兜底)。
    • 特征熔断:下线漂移TOP特征,降级为规则或冷启动模型。
    • 影子模式:新样本先进影子库,不污染线上,待评估后切换。

答案

我会把“输入数据分布偏移超过10%”定为P0级告警,理由如下:

  1. 业务视角:10%漂移足以让金融风控模型KS下降0.05以上,直接带来百万级资损;推荐系统CTR下降8%以上,等于核心收入指标跌破SLA红线。
  2. 合规视角:根据央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特征PSI>0.1即被认定为“高风险”,需在24小时内向风控委员会与监管报备,否则面临罚单。
  3. 技术视角:国内主流监控平台(蚂蚁Amon、腾讯太极、字节Bytemesh)均把PSI>0.1自动标红,触发电话+短信+飞书群P0工单,5分钟内必须有人on-call。
  4. 响应动作:
    ① 05分钟:触发“流量秒切”,把100%流量路由到稳定性池;
    ② 5
    30分钟:拉通数据、算法、SRE三方会议,确认漂移根因(上游埋点变更、节日效应、黑产攻击等);
    ③ 30~120分钟:若确认是“可逆外部因素”,采用特征熔断+规则兜底;若确认“不可逆且影响监管指标”,立即启动模型热更新或回滚;
    ④ 2小时后:输出《模型风险事件报告》,同步监管、法务、公关,并建立“漂移样本回注”任务,24小时内完成数据闭环。

拓展思考

  1. 阈值动态化:把“10%”做成可配置参数,按业务线、特征重要性、监管周期自动调整。例如“双11”大促前,临时把阈值收紧到5%;日常则放宽到15%,减少噪音。
  2. 分层告警:对“特征漂移”再细拆“核心特征/非核心特征”,核心特征10%即P0,非核心特征20%才P1,避免告警风暴。
  3. 事前防御:在离线训练阶段引入“对抗验证”机制,把“潜在漂移”提前识别,降低线上P0概率30%以上。
  4. 监管沟通:提前与属地人行、网信办建立“沙盒通道”,出现P0时可直接走“快速备案”而非“事后处罚”,把合规成本转化为合规优势。